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核物理中心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和中低能核物理研究团队
面向全球招聘博士后公告
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始建于1958年12月。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和中低能核物理研究团队主要在以下两个领域开展研究:
1、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本领域以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STAR国际合作及欧洲核子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LHC-ALICE国际合作为主,并开展唯象理论研究;
2、中低能核物理。主要开展以放射性核束物理和中低能重离子核反应为主线的核物理前沿研究,同时也开展基于上海激光电子伽马源(SLEGS)的光核反应、基于强激光的激光核物理以及深地低本底实验研究。
多年来团队在中高能重离子碰撞动力学、放射性奇异核的结构与性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实验寻找及其性质研究、反物质探测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造性成果。在Science、Nature、Nature Physics、Physics Reports、Phys. Rev. Lett、Phys. Rev.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几百篇,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2001年度、2016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4)/二等奖(2008)各一次、“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两次(2010年度、2015年度)等多项重要科研奖励。本团队在2018年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团队成员:马余刚院士,沈文庆院士,方德清,陈金辉,马国亮,符长波,张松,钟晨,寿齐烨。(后附成员介绍)
我们竭诚欢迎海内外学术精英加盟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和中低能核物理研究团队。
研究方向: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重离子核反应,放射性核束物理,激光核物理,电子-离子对撞物理,探测器与电子学,理论核物理;LHC-ALICE、RHIC-STAR、RHIC-sPHENIX、NICA、CUORE等国际合作实验。
博士后类型及准入条件:
(一)国家博新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年薪45万+
申请条件:
在满足复旦大学全职博士后准入条件基础之上,申请者在进站(前)后,可根据当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境)外交流项目的申请要求进行申报,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将全力支持申请者的申报。
(二)上海市超级博士后,年薪35万+
申请条件:
在满足复旦大学全职博士后准入条件基础之上,申请者在进站(前)后,可根据当年度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的要求进行申报,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将全力支持申请者的申报。
(三)复旦大学超级博士后,年薪30万+
申请条件:
1、申请人须在海(境)外高校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学校为世界排名前100名或者博士学位所属学科排名前100名;
2、年龄不超过35周岁;
3、获得博士学位一般在3年内;
4、具备其他符合科研工作的基本条件。
(四)复旦大学全职博士后,年薪25万+
申请条件:
1、申请人须在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获得博士学位;
2、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相关研究组亟需发展的领域可放宽至38周岁;
3、获得博士学位一般在3年内;
4、具备其他符合科研工作的基本条件。
其他福利待遇:
(一)全职博士后可租住学校博士后公寓;
(二)全职博士后子女为上海户籍的,按上海市幼儿园、中小学等入学规定办理;全职博士后子女为外地户籍的,入园入学政策与学校教职工同等待遇;
(三)学校为全职博士后提供医疗保险、体检服务等其他社会福利保障。
报名要求和联系方式:
(一)凡申请来本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人员,请将以下申请材料合并为一个PDF,提交至联系人邮箱:
1、个人简历;
2、两封专家推荐信扫描件;
3、研究计划简介;
4、两篇学术研究代表作扫描件;
(二)本站将对报名材料进行初审,通过初审的候选人将进入下一步考核,由专家组评审决定是否招收以及资助情况。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郁雯婷;
电话:021-65641052;
热忱欢迎海内外优秀博士
到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和中低能核物理研究团队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团队成员介绍:
团队负责人:马余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会士。199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兼任《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和《核技术》主编,《Chinese Physics Letters》副主编,亚洲核物理联合会理事,中国核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物理学会副会长等。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全球华人物理与天文学会-亚洲成就奖等荣誉。
沈文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实验核物理学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特等奖、一等奖各一次。2008年荣获“卢嘉锡优秀导师奖”。曾五次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
方德清,校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9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能重离子碰撞及放射性核束物理。共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50多篇,曾获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胡济民教育科学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及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等多项奖励和荣誉。
陈金辉,校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中高能核物理实验研究。以主要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多篇文章,包括Nature、Science、Physics Reports、Nature Physics、Physical Review Letters。曾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科院上海分院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美国物理学会George E Valley奖、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等荣誉称号。
马国亮,校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项目入选者。主要从事相对论重离子碰撞领域的物理研究,已发表SCI论文90多篇,被引用1000多次。曾先后获得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中科院上海分院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上海市科技系统青年五四奖章、中国核物理学会胡济民教育科学奖、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等荣誉称号。
符长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方向有强激光核物理、暗物质实验研究、放射性核束物理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包括多篇在Phys. Rev. Lett.等知名刊物上。曾获得上海市教委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粒子物理卓越创新中心青年优秀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与奖励。
张松,研究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负责人。主要从事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的实验分析和理论研究,组建ALICE-复旦组(担任副组长),负责ALICE-复旦组与CERN的日常联系和维护任务。
钟晨,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重点研发项目骨干。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的粲夸克物理、能量扫描研究等,负责研究组的HPC高性能计算平台、分布式计算、分布式存储、存储一体化超融合平台。
寿齐烨,青年副研究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骨干。主要从事LHC-ALICE和RHIC-STAR的国际合作实验研究。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